资讯信息

改革创新造就北梁棚改奇迹


分类: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

2015-06-01

  包头市北梁棚户区是内蒙古面积最大、最典型的城市棚户区。长期以来,受自然因素、历史条件、经济水平和社会变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逐渐形成了市政基础设施匮乏、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差、低收入群体和社会底层人员集中、开发改造难度大、多民族聚居等具有典型特点的集中连片城市棚户区。截至2012年底,北梁地区仍有338万平方米房屋需要征拆,3.5万户、8.9万人需要安置,老百姓思改造、盼改造的愿望十分强烈。

  2011年3月、2013年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先后两次实地视察北梁棚户区,并就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包头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李克强视察北梁指示精神,把北梁棚户区改造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围绕难啃的“硬骨头”,积极创新金融服务、风险防范、服务群众、基层管理等一整套有效机制体制,举全市领导之力、资金之力、政策之力、法律之力、全社会之力,集中精力打攻坚战,创造出了仅用1年多时间,就改造13平方公里棚户区的棚改奇迹,为自治区乃至全国棚户区改造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5年1月,全国棚户区改造经验交流会在包头市隆重召开。

  创新金融服务机制

  解决资金难题

  及时跟进的各项资金是北梁棚改全面开展的根本保障,经测算“北梁棚改”资金需求大概在270亿元左右,资金问题成为棚改推进的“拦路虎”。

  阻力就是改革的动力。面对资金上的难题,包头市委、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创新融资模式,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金融支持、滚动发展”的资金运作模式,形成了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为改革创新城建模式搭建了实践平台。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包头市与各金融机构建立了协调共商机制,密切了彼此间的对接配合,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信贷模式支持北梁棚改。先后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将包头市列为全国唯一一个省级平台以外的棚改贷款试点城市,鼓励驻包金融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开发符合信贷条件的棚改信贷产品。目前,辖区各银行业共为“北梁棚改”提供直接授信213.2亿元,实际发放贷款133亿元,为“北梁棚改”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

  为提高融资能力,整合优化国有资产,组建了市住建集团等多家投融资平台,从事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有益合作模式,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为加快北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了融资平台。

  与此同时,还积极协调各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方式,为北梁棚改居民建立了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北梁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节假日一律不安排调休,全天候为客户办理业务,确保棚改居民享受到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针对棚改拆迁居民设计了一揽子金融产品方案,为棚改居民合理使用拆迁款提供了多种理财投资选择。到4月末,银行业机构共为棚改居民办理收付款业务4万余笔,金额22.1亿元。

  创新风险防范机制

  解决社会稳定问题

  稳定是推动北梁征拆工作的前提。北梁地区人员构成复杂、老少几代同住、住户几经更迭、产权关系不清、财产纠纷问题时有发生,辖区内治安状况差。针对这一复杂情况,在坚持通过法律手段调节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北梁棚改社会稳定风险防范联动机制。

  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制定了《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方案》、《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维稳应急处置预案》等工作方案,细化了北梁棚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内容。成立了综合协调、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信访接待、普法调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五个专项工作组,明确职责,细化任务。

  编织“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网。将市、东河区两级政法、公安、信访等部门力量进行整合,搭建了多警种联动、多部门配合的治安防控网络。成立了北梁棚户区安全维稳指挥部,下设消防安全、治安维稳、居民回访等9个工作组。制定了《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期间消防安全保卫方案》,集中培训各街道消防安全志愿者队伍,统一派发消防器材,广泛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及时排查上报消防安全隐患。制定了专项交管工作方案和恶劣气候、紧急情况下保障道路安全畅通的应急预案,未发生道路交通伤人事故及重大交通拥堵现象。组建义务巡防队伍,遴选配备200名义务巡防员。

  健全完善法律服务机制。健全征拆一线法律服务体系,依托法检力量建立了“一站一室”的新型法律服务格局,“一站”即法官工作站,自2013年以来,在五个街道、河东镇设立了6个法官工作站。“一室”即检察官工作室,派驻检察官在一线开展工作。同时大力开展非诉讼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公证服务,累计承办诉讼法律援助案件10余件、非诉讼案件364件;办理涉及北梁棚改公证7800多件,累计减免公证费达20多万元,接待北梁来访群众共231批761人次。

  创新服务群众机制

  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北梁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东河区登记在册失业人员70%以上、低保人员40%以上居住在这一区域,辖区90%以上的房屋为超过50年的土木结构危旧房屋。为了切实解决北梁群众的实际困难,包头市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和创新服务群众的新机制,释放改革的红利。

  建立信息公开机制,确保群众“搬得出”。邀请群众参与征收补偿方案的制定,市区两级抽调2167人组成94个调查摸底组,对棚改范围内居民户数、人数、房屋产权、面积、居民安置意愿等情况进行了详实调查登记。在认真分析摸底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本着“以人为本、顺应民意”和“依法、普惠、公平”的原则,先后组织《北梁棚户区征收补偿方案》修改讨论40多次,提出意见建议106条,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创新征拆补偿机制,确保群众“搬得好”。将“普惠”贯穿于棚改始终,采用适度宽松的补偿政策,通过货币补偿和产权调换相结合的方式,全力保障群众利益。对居住面积低于25平方米的特殊困难家庭,实行廉租住房和就业创业“双保障”。对“一房多代”、“一房多户”的困难家庭,实行廉租住房和产权调换的“双保障”。此外,一次性给予每户水、电、暖等生活补贴,出台了周转过渡居民的房租租金补贴、供暖补贴、冬菜存储补贴以及购买二手房的契税补贴等政策,让群众实实在在“获得实惠”。

  创新安置保障机制,确保群众“住得稳”。制定出台就业、社保等一系列民生保障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北梁地区搬迁群众“业有所就、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问题。在创业就业方面,规划建设了23.38万平方米商用底店和政府产权创业基地,“零租金”提供给因拆迁失去经营场所的失业人员经营创业。在养老、医疗保险方面,放宽北梁棚户区居民的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和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门槛,在缴费标准、政府代缴补贴标准上,向北梁棚户区居民倾斜。在看病就医就学方面,规划新建了幼儿园、学校、派出所、社区医院、社区服务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等一系列社会配套服务设施。

  创新基层管理机制

  解决服务群众问题

  棚户区改造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是对基层政府管理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促进政府转变治理理念、打造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推动力。包头市借助北梁棚改的有利契机,在北梁新区探索实践了“两委一站”区直管社区服务模式,实现了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有力地推动了基层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2014年,北梁新区北一社区被自治区列为3个全国文明社区的拟推荐单位。

  在棚改征拆过程中,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按照“便于组织、便于管理、便于工作、便于提效”原则,创新性地把党支部建在棚改一线,以200户左右居民为单位在北梁棚户区划片建立123个党支部,明确了“推动棚改、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四项主要任务,架起了政府与居民联系的“连心桥”,帮助群众解决了棚改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在征拆区域划片成立居民小组,民主推选产生了有威信、有能力的123名居民小组长、809名居民代表,每名居民代表负责联系片区内30户左右居民,形成“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

  在北梁新区建设中,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在新建的北梁新区内,开展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行社区直管模式,把“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体制变为“区-社区”直管模式。新建社区全面推行“两委一站”管理模式,建立“1+2+X”的社区组织框架,社区居委会不再承担大量繁琐的行政事务,让居委会回归“居民自治”功能;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将与群众密切相关的职能职权下放到社区,群众的需求在第一时间满足。建立了“社区党委-网格片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设置模式,以道路为框、楼栋为块,按照300-500户为单位划分若干个网格片区,根据群众需求开展对口服务工作。同时,在辖区内建立19支群众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互助机制、志愿机制作用,形成了多元共治的良好格局。(来源: 包头日报 记者 赵遐)

| 快速链接


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业务领域
企业文化
关于我们

| 快速链接


地址:南京市中山北路45号怡华写字楼1616

邮编:210008

电话:025-83310248

传真:025-83272616

网址:www.jssct.com

纪检邮箱:jsctjj@126.com

纪检电话:025-83310248


联系方式 在线留言 版权所有:江苏省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南京